第四百七十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

  “阿嚏!”

  翌日清晨,政制院内,正在办公的赵骏打了个喷嚏。

  他摸了摸虽不算厚实,却也是长衫的青年装,再看了眼外面四月的烈阳,有些怀疑人生。

  难道是自己穿少了?

  抬起头看向院内其余宰相,穿得一个比一个单薄,也没瞧见感冒。

  真是奇怪。

  赵骏挠挠头,不明所以,便只好继续批阅子。

  此时政制院内又有新的变化,除了家具和装修风格变了以外,宰相们穿衣风格也大变。

  就看到一个都穿着黑色或者灰色的中山装、行政夹克。

  头发虽然都没剃掉,但也用帽子遮掩起来,戴上老花眼镜,胸口佩戴着大宋国徽,这帮老头显得愈发儒雅随和。

  宋代服饰还是颇为鲜明,很有特色,达官贵人的常服主要以缯角圆领袍、袍、野服、缯角圆领缺胯袍等服饰为主,官员则穿着袍公服。

  平日里宰相们都穿着紫色的大袍,虽然个个雍容华贵,但其实并不是很方便,下摆和衣袖太长,做事很容易碰到。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影视剧聊古人写字的时候需要左手挽住右手的衣袖,防止衣袖沾到墨水。

  赵骏执政以来,向来提倡精简干练,实用为主。

  古人穿衣风格虽仙气飘飘,尽显汉服的优柔美观,且符合儒家文化,认为穿衣服暴露是礼崩乐坏,以至于古代服饰皆是长袍。

  但这种长袍上有宽大衣袖,下有飘荡长裙,主要是为了给不用劳作的权贵舒适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很是不便。

  比如书写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蹭到袖子,踩到百迭裙,沾染衣服都是常有的事。

  因此赵骏在文化服饰上,推崇下沉亲民。

  所谓下沉亲民,就是贴近百姓生活,提倡简洁、舒适、便于劳作的服装。

  如贴身劲装、短衣长裤等等。

  事实上那种后世的短衣长裤在古代就有,时人称之为粗布短衣,以葛布、麻布为原材料,上身短衫,下身叫“”或者“”。

  其中对襟短衣样式跟后世的短袖衬衫差不多,与则十分类似于普通长裤,属于古代民间百姓穿着。

  而后世网上看到的华丽汉服,那是公卿权贵们的服饰,跟贫穷百姓没什么关系。

  因此下沉亲民之后,赵骏认为,朝廷的公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不便于办公,而应该转向于方便走路办公的贴身正装为主。

  比如今年年初的改革当中,推出中山装和行政夹克为中央朝廷官员办公的常服。

  行政夹克不用多说。

  中山装作为后世国父设计的衣服,本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是我国后世代表性服饰之一,用来做正装最为合适。

  宰相们穿的都是汴梁织造厂,用丝绸、羊绒、纯棉所制,工艺高档,穿着极为舒适。

  普通百姓则可以尝试新的衬衫、短袖,服饰选择多样化。

  如今民间对于新式服饰没有抵触,短袖长裤经过十余年的推动,已经在民间生根发芽。

  上层权贵倒是有些看法,认为不合礼制。

  但宰相们以身作则,纷纷穿上了中山装和行政夹克,自然也是慢慢上行下效,赢得百官们的喜欢。

  晏殊范仲淹他们思想早已经不是当年那样的古板。

  除了剃头发这件事情一直坚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以外,在服饰上倒是颇为开明,很快就能接受。

  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看的电影里,这种服饰穿在身上,看起来颇为美观干练。

  相比于原本的公服长袖飘飘,华丽有余而沉稳不足。中山装和行政夹克,更能体现他们这些高官大员的稳重与深沉。

  因此在没有穿着暴露的情况下,不违背礼制,他们倒也愿意尝试。

  不过在赵骏看来,传统服饰也不能完全摒弃。

  百姓们的服饰已经与后世服饰非常贴近,可以向短袖、衬衫、短裤、长裤等方向发展。

  官员们的服饰则慢慢偏向于正式着装。

  而原本的汉服则可以作为传统民族服饰,官员在出席朝会、庆典、祭祀、仪式之类活动上必须穿着。

  民间百姓则应该在节日、冠礼、及笈、毕业、嫁娶、婚丧等活动穿上得体的传统服装。

  如此就能推动新事物的同时,也能保留住华丽美观的古代民族服饰。

  这方面后世汉服虽然在民间越来越受到欢迎,但在日常的生活以及重大庆典活动当中,却少了它的存在。

  在这一点上,殊为可惜。

  所以赵骏势必要保留这些传统文化,而不能全盘否定。

  这也是符合后世高中政治书里,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理念。

  “知院。”

  就在赵骏奋笔疾书,对一些部门上报过来的公文进行批阅的时候。

  苏涣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公文。

  “文甫,怎么了?”

  赵骏抬起头,略微有些诧异。

  “这是铁道部刚送来的公文,我在门口遇到了铁道部尚书范镇,就顺便帮他把文件拿过来了。”

  苏涣说道。

  他是敕制司,负责政制院的文件整理归纳,起草政令等工作,主要将宰相们的决策和指示以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出去。

  送文书的活本来不应该归他管,但政制院现在的位置是在皇宫里,以前的旧皇宫大庆殿位置一直没变动过。

  而其余部门除了财政部、枢密院、六部等一些重要部门以外,几乎都搬到了新扩建的皇城去了,在以前的宣德门外,离政制院比较远。

  因此一般往宫里送的普通公文,若是有官员正好要去政制院,顺路遇到,互相认识熟悉,顺手帮忙带过来也是常有的事情。

  听到苏涣的话,赵骏接过公文看了一眼,等了解里面的内容,笑了起来:“这范镇有点意思啊。”

  “怎么了?”

  范仲淹扭过头好奇地凑了过来。

  “范镇认为电既然能够通过铜来导电,那么不如在火车顶部安装一个装置,连接上面的电线,这样火车就能够时时刻刻供电,保证远程电报通信,也就不需要再停车连接电线。”

  赵骏说道。

  “这可行吗?”

  晏殊也问道。

  “应该是可行的。”

  赵骏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些民国电影电视剧。

  最典型的就是《功夫》,里面周星驰扮演的星仔和林子聪饰演的肥仔聪在车上被四眼仔暴揍。

  那种车是民国典型的电车,它上面由一个受电弓与电线连接,保证车辆供电。

  虽然他对这方面不太了解,但既然民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说明给火车持续供电并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既然可行的话,那就让他去试试吧。”

  晏殊点点头。

  赵骏说道:“嗯,那就让他与物理学院那边合作,继续深入研究一下。”

  “知院,我有些担忧。”

  一旁新进的宰相曾公亮忽然开口说道。

  如今政制院又再次洗牌。

  除了范仲淹和晏殊因为是最早八人之一,得到赵祯特许留下以外,宋绶和蔡齐也不再担任宰相。

  如此最早八人,除范仲淹和晏殊以外,里面的三相三参,吕夷简、王曾、王随、盛度四人病逝,宋绶蔡齐退休。

  之后的第二届进政制院的宰相为张士逊、李迪、贾昌朝、蒋堂四人。

  前两人病逝,后两人当中,蒋堂退休致仕,贾昌朝被返聘为政制院顾问,主要给工部提供建造事宜。

  因此老一批宰相就只剩下赵骏、晏殊、范仲淹、夏竦、杜衍、郑戬六人。

  去年十月换届,在赵骏的支持下,范仲淹一派的富弼、文彦博、韩琦三人进院。

  而晏殊举荐了庞籍,杜衍推荐了曾公亮,郑戬推举了好友宋庠。

  这六人之前这些年陆陆续续升迁,都成为了一级部门的尚书,有资格成为宰相,因才学而正式入院,并且也知晓了赵骏的身份。

  唯一可惜的是,因为怕笔记本坏掉,新入院的宰相只在成为宰相,揭露赵骏身份的那一天看了一次电影。

提交错误】【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天道图书馆少年陆鸣一言通天元卿凌宇文皓最新章节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斗战狂潮永恒圣王苏子墨最新章节邪冰傲天护花大国士这个魔门混不下去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