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出征!万事俱备、不欠东风
这些都是贵人,老百姓看他们就好像是看天上的神仙一样,却被萧文明晾在这里快一个时辰,他们怎么能够心里满意?脸上都挂满了不悦之色。
尤其是皇帝,更是拉长了脸面无表情,不用猜,就知道他心情不好。
搁几年前,萧文明还有可能体谅一下皇帝的心情,可现在萧文明对于皇帝的那张丑脸,他连看都不会多看一眼的,直截了当地说道:「皇上知道这两位进京入见是为何事吗?」
皇帝被困在国清寺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耳朵里除了诵经的声音之外,就听不到其他任何信息了,就是有戎羌部落首领要来觐见的消息,他也是一天之前才刚刚听说的,更不会知道他们突然前来所为何事。
看着一脸懵逼的皇帝,萧文明冷笑道:「皇上还有所不知吧?近来戎羌内乱,正是剿灭顽敌的大好机会,这两位首领深明大义,已受我中原开化,正是来自助我的一臂之力的!」
哦,原来是这样啊!
萧文明素来就是个喜欢做大事的人,他瞒着皇帝背地里进行这么大的动作,虽然出人意料,但也并不会让人感到特别惊讶。
但是皇帝对于萧文明动作之大,还是有些估计不足。
他认为今天萧文明不过是提前打个招呼而已,就算萧文明不是个爱放虚招爱说空话的人,但是离正式的行动,还是很需要一些时日的。
不料萧文明却说道:「微臣等下月初就要起程北伐,还请皇上颁下圣旨,我等也好师出有名。」
听了这话,皇帝脱口而出:「这……这也未免太仓促了吧……」
说仓促,其实也一点不仓促。
大半年间,萧文明就一直在为北伐进行准备,现在虽然没能说万事俱备,但也绝不草率。
朝廷里那些有些见识的官员,也都已经意识到出师北伐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虽然萧文明还从未正式宣布过此事……
老实说,当今皇帝还是个聪明人,只不过这将近一年的时间,他都被困在国清寺小小的围墙之内,消息闭塞,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才会对萧文明突然提出要北伐戎羌感到如此的讶异。
就站在皇帝下手的康亲王,听到这话也同样感到震惊。
他的格局其实是要比他的皇帝哥哥更小一些,似乎认为戎羌骑兵就是不可战胜的,萧文明在青岭防线、渭水河畔,连续击溃戎羌主力,就已经是创造了奇迹了,而想要主动出击、深入漠北草原、击败戎羌之后再全身而退,简直就跟天方夜谭一样……
萧文明当然知道这兄弟二人的态度,却只是觉得他们都太怂了:「皇上、王爷,如今国内已平、兵甲已足,正是进取的时候,如果错失戎羌内乱的大好时机,就恐日后悔之不及。」
皇帝皱着眉头说道:「北定戎羌,乃是我朝列祖列宗的夙愿。但是行军作战也要讲究时机。萧爱卿是知兵之人不会不懂此道。现在正是深秋的时节,但从洛阳出发,进入漠北草原,恐怕就已经入冬了。北方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不是行军作战的时候。不如等来年开春之后,再从容进兵。北击戎羌乃是功在千秋的大业,也不急于这一时半刻嘛!」
皇帝这几句话倒也有些见识,可见他在国清寺这些日子,总算是吸取了佛经上的一些智慧——班房没有白蹲……
严寒的气候,对于北伐草原游牧民族的确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最直接的就是中原人士不适应极其寒冷的北方环境,难免会因冻伤发生非战斗性减员。
并且仍在寒冷天气的环境中,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热量,保持体温,对于粮草等后勤补给,也将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
到了冬天,戎羌草原便会被南下的冷空气所控制,总是会出现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对于进攻一方搜索敌军以及长途奔袭,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困难。
但是这种困难既是对萧文明的同时,也是对戎羌的。
老天爷是公平的,施加在萧文明身上的一切不利条件都会原封不动地施加到戎羌的身上。
萧文明做了最后一次解释:「皇上,冬天进兵,对于我方固然是困难重重,可是戎羌那边也失去了肥美的水草,最倚仗的战马也是瘦弱不堪。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会以为一到冬天我方便无进取之心,必然会放松警惕,便是我大展身手的时机了!亲冒矢石、建功立业是我等的职责,皇上只需坐镇京城、静候佳音就可以了。还请皇上立刻下旨,不要再犹豫了!」
萧文明逼迫皇帝下旨,这是多么熟悉的一段情节,熟悉的皇帝本人都快麻木了……
然而这一次皇帝却想雄起一回,不愿意再当傀儡了。
他正想反驳,却偷眼瞥见一旁的康亲王赵希正在使劲地给他使着眼色,脑袋还轻微地不停点动,似乎是在对皇帝说:「赶紧答应,对咱们有好处。」
皇帝和康亲王这些日子都被萧文明安置在国清寺里。
但是国清寺是皇家寺庙,占地面积很大,萧文明让他们一个住在东院,一个住在西院,又派出得力可靠的手下严加看守,因此他们二人根本就没有交流的机会。
只是如今萧文明成了他们共同的对手,利益再次将他们这两个曾经因为利益而刀兵相见的兄弟重新粘合在了一起。
皇帝看着康亲王的脸色心领神会,态度立刻有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萧爱卿是善于用兵之人,更是我说的第一名将。爱卿觉得时机合适,那朕也愿意共襄盛举。朕这些日子在国清寺中,定会向佛祖祈福,保佑爱卿及我朝的将士旗开得胜。至于出征的诏书,就请温先生起草,颁发天下,自然也就名正言顺。」
皇帝都表态到这种程度了,萧文明自然也不会再继续苦苦相逼,说了几句客气话之后,就请皇帝回国清寺去了。
不能不说,皇帝提出的天气寒冷的提醒还是十分中肯的。
但是萧文明其实也是早有预备,早就已经提前替萧家军以及其他所有出征的弟兄,制作好了御寒的衣物,并且这又是一件全新的发明,只可惜皇帝这些时日全在国清寺里吃素斋,也就没能察觉蛛丝马迹罢了。
和尚不能吃肉,鸡、鸭、鹅自然也在其内。
殊不知前些日子忽然有人高价采购大量的鸭子和肥鹅,以至于这两种家禽的售价比之前都翻了两三倍。
可奇怪的是,这些被收购的鸭、鹅,过不多久之后,便被洗净杀好,重新放了出来,杀出来的肉反而只是采购价的一半……
虽然在萧文明的治理下,百姓的日子比之前好了不少,但是便宜的肉类也不是经常能吃到的。
于是京城乃至关中的百姓大量购买鸭肉、鹅肉,美美吃了个饱。
顺带着京城的厨子,也仔细钻研鸭和鹅的烹调手艺,让关中的老鸭汤和烤鹅肉,竟然成为了京城的一道名菜…….
能够一下子哄抬起鸡鸭等并不稀有的商品价格的,举国之内除了萧文明之外,没有人还能有这样的财力。
而萧文明忽然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北伐做准备。
没错,为了解决御寒的问题,萧文明发明了羽绒服。
这根本不是什么困难的技术,只需要意识到鸭绒和鹅绒出色的保暖能力就可以了,要知道萧文明在临海屯的第一项产业就是纺织厂,只要原料充足,再加上上下游的企业支持配合,即便时间仓促,可是在短时间内造出两三万件羽绒服,也不是什么难度
太大的工作。
并且萧文明在工艺上,也是有所取舍的。
就比如他没有现代化的充绒机,想要靠手工硬在一整件衣服里塞上鸭绒、鹅绒是件十分麻烦的工作。
于是萧文明便改变工艺,并不将羽绒服一次成型,而是做成一个个塞满了羽绒的小布囊,再将这一堆布囊缝制成一整件衣服。
这样不但加工难度变得十分简单,并且还可以将各个工序分包给许多小的作坊,效率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而萧文明制作出来的这些羽绒服,保暖功能果然非同凡响。
萧文明亲自穿着,跑到京城的冰窖里转了一圈,也就是体感上稍微感到一些寒冷而已,根本不会感到刺骨的寒冷。
就是羽绒服外面包着的那层布料,因为是大规模采购制造,要考虑到成本问题,不可能使用性能最好、材料最轻,且具有很强的防水性的丝绸。
所以防水性不可能做得太好,在遇到风雪的时候,还得在外面再披上一层蓑衣才可以。
当然了,作为出征军队核心主义的萧家军,这方面还是能够保证的。
发给他们的军装都是特别定制的,让临海屯里手脚最细、心思最巧的织工亲手缝制。
这些职工里,有的还是出征将士的亲娘或者媳妇,经过他们的手做出来的军装,甚至还多增加了一层额外的防御力,一层来自家乡的关爱。
又多进行了两个月的准备之后,萧文明北伐的大计,终于到了万事俱备、不欠东风的时候了。
尤其是塔帕姆和比格胡这两支极具战斗力的军队的到来,更是给萧文明提供了意志,可靠且有力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