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癸字卷 第六百一十七节 河北总督,南北双线
卢嵩的心神不宁源于昔日的老上司顾诚。
在万统帝的支持下,顾诚开始收罗一些要么被龙禁尉罢黜,要么被龙禁尉扫地出门的边缘人。
万统帝在万岁山背后的原内宫监、司设监、司礼监三处房舍中设立了东监卫,以顾诚为东监卫指挥使,名义上是监督龙禁尉的日常工作。
现在的龙禁尉名义上还是皇家鹰犬,可却逐渐不受控制,沦为了内阁的打手,万统帝当然不会轻易善罢甘休,所以以顾诚为首,笼络了一帮内监,在外部也招揽了不少人,设立了这个东监卫。
东监卫虽然中枢设立在皇城中,但是实际办公地点是选在了什刹海边上的白米斜街一处宅院里,另外再外城的崇南坊夕照寺旁边,也有一个办事点。
冯紫英不太明白内阁为什么会同意万统帝会搞出这么一个类似于前明东厂的玩意儿出来,所以和齐师也提起过,齐师不置可否,只是很含蓄地提到,明面上的东西总比暗地里的好,这才让冯紫英恍然大悟。
若是一味把万统帝逼得太狠,没准儿万统帝就要撕破脸或者另寻其他险招,现在给他一个口子,让他去折腾。
一切都在眼皮子下边,京中各方力量都在掌握之中,无论是东监卫想要做什么,拉拢也好,收买也好,刺探也好,收集情报也好,都能有所觉察,龙禁尉正好可以和其斗智斗勇。
这边还有五城兵马司和巡捕营加上顺天府,翻不了天。
说不定现在东监卫里也就有龙禁尉和刑部、顺天府的人打入进去的,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反正这样一个渗透反渗透的活计,大家就这么干下去呗,对朝廷来说,又能起到多大影响?反而能让万统帝安分一些,让其有些念想,同时也让他明白自己权力的极限在哪里。
内阁给冯紫英留了半个月时间,主要是等到袁应泰回来述职交接,同时也要让冯紫英可以先把需要做的一些事情先做起来。
偌大一个南北战局,北面的察哈尔人正在厉兵秣马,而南边战事胶着,整个河北大地烽火连绵,亟待剿灭。
但如果不把后勤物资保障做到位,把相关情报掌握起来,把一干武将的心思统一凝合起来,冯紫英不认为自己就能比袁应泰好得了多少。
既然确定要动用京营,冯紫英自然要把京营的力量动员起来。
京营节度使仍然是忠惠王,不过他也只是名义上的角色,无关大局,甚至包括节度副使萧如薰,冯紫英都不太在意。
五军营现在是麻承勋,这也算是一员宿将,冯紫英希望他能不负麻家的英名,钱国忠和土文秀对调,从神机营指挥使调任为其副手,但兵力上土文秀带过去的两营甘宁军,一个是其侄子土朝凤为营官,一个是土文秀嫡系罗国章为营官,这一点冯紫英倒是比较放心。
神枢营和神机营也是才调整不久,许多武将都是自己昔日的部属或者是自己老爹的部属,兵员亦是以西北方面的军士为主,这也是冯紫英较为放心的一点。
五军营是首当其冲的主力,土文秀麾下二部甘宁军,杨肇基和贺虎臣之前重建的京营,都是当打的军队,都足以让人放心,再加上后续分拆的西北军补充进来,整个五军营,西北体系的军队占据大半。
马进宝的神枢营全数是来自固原军,当初是固原军一部和神机营一部合并而成,但是随着马进宝源源不断将固原军带进来换血,现在的神枢营基本上的底子都是固原军了。
神机营稍微复杂一些,土文秀调任神机营指挥使,从西北军中抽调一部分补充进来,加上王成武带进来的陕西乱军投诚后的精锐,所以这两部也一样算是大西北体系。
正因为如此,冯紫英才会对内阁提出要用京营来平叛,而更倾向于把宣府军和蓟镇军的主力留着应对北面察哈尔人的入侵,他们对付蒙古人明显更有经验。
细细梳理了一下整个京营体系的武将,冯紫英心中更为踏实。
马进宝,土文秀及土朝凤和罗国章,贺虎臣,杨肇基,王成武兄弟,这些都算是自己的嫡系或者老爹的嫡系,真个京营加起来也有六万余人,如果再加上南面江北镇刘白川的四万人,十万大军,冯紫英有信心打好这一仗了。
如果说再加上宣府军的马孔英部,蓟镇尤家兄弟,冯紫英觉得如果自己都还打不下这帮白莲乱贼,那可真的该自请军法了。
不知不觉间,西北,或者说冯氏一脉的军中体系已然成型,虽然这里边许多还是若明若暗,但如果从阴谋论的角度来分析,就不得不让人感到担心了。
但现在冯紫英还不需要担心,当下朝廷的担心都还集中在白莲教乱和辽东局面,解决不了这两者问题之前,他们还无暇想其他。
即便是有所担心,冯紫英的文臣身份保护,加上老爹的“隐退”,都足以释去不少疑心。
除非有人从一开始,或者说一根筋就认定自己会走上权臣或者谋反之路,但这未免太夸张了。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也说明了一些道理,起码自己现在还远未达到王莽的境界,而那些武将也好,军官也好,也都是忠心耿耿地在替朝廷卖命。
总不能因为其出自西北或者大同一系,就把他们打上印记,弃置不用吧?
只有短短十余日时间,冯紫英要做的事儿很多。
北面的局面暂时还没有危及到需要立即启动紧急应对的状态,但是一些物资准备和军队调配需要开始了。
登莱军已经开赴到永平与顺天府交界一线,而蓟镇军一部以及贺人龙部则已经从海路开始转运牛庄和东江镇。
“见过总督大人。”
看到两个比自己大几十岁的宿将恭敬对自己行礼,冯紫英也有些感慨。
杨元不说了,真正从壬辰倭乱时候打出来的猛将,但是现在年龄已大,估计打完这一仗,在宣府总兵任上就该致仕了。
尤世功就不用说了,老熟人了,正值壮年,但是也近五十岁了,好在身体状况还好。
如果按照前世历史走,杨元早就在壬辰倭乱一战中南原之战后被麻贵斩首了,但是今世历史中壬辰倭乱双方的战事出现了一些变化,碧蹄馆之战后,周军占据优势,一直到后来,南原之战并没有如历史那样,而是周军取得了胜利。
杨元已经六十出头了,好在身体还行,冯紫英从兵部档案看到其都满了六十七了,虽然须发皆白,但精神尚好。
“菊厓公,世功兄,咱们都不是外人,今日也只有我们三人,你们便以紫英称呼我便是,我好歹也是武勋子弟,你们二人这样总督过来,督师过去,我真的就汗颜无地了。”冯紫英躬身将二人延请入座。
杨元和尤世功面面相觑,这位大周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督,也是最年轻的二品重臣,如此礼遇恩待二人,倒是让他们有些意外。
不说总督身份是他们直接上司,单单是都察院右都御史的文臣身份都足以让他们两位武人毕恭毕敬了,但这一位仍然是如以往那样谦和从容,这让二人都为之心折。
“大人,这样不太合适吧,……”还是杨元启口。
“菊厓公,您论年龄论资历比家父还要长,世功兄也算是看着我长大的,都算是我的前辈,我也是武家子弟,虽说走了文臣路,但是骨子里还是留着武家的血,要不朝廷又何必让我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呢,当然我本人也愿意来,真让我在江南巡抚那个安乐窝里耗几年,我都怕我自己会废了。”
冯紫英一番话一下子就让杨尤二人心里舒坦宽松了许多,对冯紫英的认可度猛然上升到一个极高的高度。
对方可都是顶级文臣了,到这个程度,这种身份,一般人都不肯在提自己武家出身,但这一位却丝毫不在意,甚至还颇为自豪,这一份不忘本的认同感,就足以让二人心折。
“总督大人既然这么说,那我二人就托大称一声紫英了。”杨元要大方一些,反正打完这一仗,也就是两三年自己就要致仕,没什么好拘泥的。
“理当如此。”冯紫英坐定,“今日请二位来,也就是要商议一下下一步战事,可能二位都知道了,我为河北总督,主要精力恐怕要放在南面,但是从各方情报显示,建州女真又撺掇起了蒙古人要滋扰北疆,甚至可能原来我们的一些盟友和准盟友,如内喀尔喀人和土默特人卜失兔部,都有些意动,也不排除包括外喀尔喀人、科尔沁人都要卷进来,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
杨元和尤世功都颔首认可,杨元走马上任时间不长,情况还在熟悉中,但是尤世功却是老蓟镇总兵了,对草原上这些情况烂熟于胸。
(本章完)